主页 > imtoken动态 > imtoken钱包官方网址|pupupupuisland|「平方投票法」如何在区块链社群,为民主制度找出下一步?

imtoken钱包官方网址|pupupupuisland|「平方投票法」如何在区块链社群,为民主制度找出下一步?

佚名 imtoken动态 2022年12月30日

(本文经授权转载自 pupupupuisland,言论不代表imtoken立场)

现在的民主制度已经是最佳解答了吗?

除了投下废票,我们是否可以有效的让出公民权?

如何避免极端化或多数暴力的投票结果?

什么样的投票机制,才凸显出每个人的意见强度?

一起用简单的图文,来认识「平方投票法 Quadratic voting」吧!

「一人一票,票票等值」真的是民主制度唯一最佳解吗?

我们从小学的选班长、中学选园游会卖的东西、大学选社团干部,到长大后的总统选举,都用着「一人一票,票票等值」的模式。不论是在课本上或现实生活中,这种「简单多数决」奠定了我们对「民主」的认识,甚至认为这已经是唯一的最佳解答了。

然而,这样的民主制度虽然浅显易懂,但却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,例如:公民被迫对某些不关注也不了解的社会议题,投下自己也不清楚后果的一票;在特定专业领域中,一大群无知民众的选票却可以盖过少部分专家的判断或意见;出现两种以上的选项时,人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真正最偏好的选项,而去选择稍微不那么讨厌、但最可能当选的选项。

这样种制度虽然达到了最「简单、暴力」的公平,却也时常出现投票结果无法贴近真实民意的情况,更难反应出每个人对不同议题的在乎程度,因而难以发挥到最大的社会公共利益。

可以拆分的公民权|从「一个公民=一票」变成「一个公民=100点」

2018年,微软首席研究员 Glen Weyl 与 Eric Posner 在合着的《激进市场》书中,提出了「平方投票法 Quadratic voting」。它的概念是先透过分配投票来表达偏好,再以平方计算增加额外票的成本,以解决「多数暴力」的问题。

也就是让每个公民都先得到一样的点数,这个点数可以在投票时兑换成真正的选票。但在同一场投票中,要兑换使用更多票时,就必须花上平方倍的成本,例如:一票只须用1点兑换、两票要用4点兑换、三票用9点兑换。

投票者可以选择对关注的议题表态、加强权力,或对不在乎的议题沈默、让出权力,也可以自由分配权力的使用;但当他对一个议题要动用大量的权力、表达强烈的意见时,同时也需要付出更多的「边际成本」。

可以自由分配的公民权|从「二元」选择变成「多元」选择

首先,每个公民都拥有一样的公民权、一样都是平等的,因此都会被分配到 100 点。假设投票人未来一年会遇到四场投票,分别是:里长选举、总统选举、环保议题公投、国家经济政策公投。

他可以依照自己对每个议题的了解程度、在乎程度,分配不同的点数使用比例,例如他可能已经搬离了户籍地,对里长可能不会那么在乎与了解,希望让真正住在当地、关心乡里发展的里民们决定,因此只使用1点投下1票选里长;相较之下,他对政党或总统选局更加关注,因此用了 25 点投下 5 票。在公共议题上,他可能对环保议题的研究比较浅,因此只用了 16 点,投下 4 票;但国家经济政策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及未来发展,因此决定花上将近一半的 49 点,投下 7 票。

在《经济学人》的「A SQUARE VOTE」网站中,可以实际模拟以上的範例,图像化的能够更帮助理解。访客用户可以针对10种议题自由分配100点,投好票后,页尾会自动统计每个议题使用的票数与分配比例。

「 A SQUARE VOTE」by The Economist

避免极化的公民权|为什么不直接「加总」,而是要「平方根」呢?

经过「平方根」换算后,他就是对四场投票分别使用了:里长 1 票(使用 1 点)、总统 5 票(使用 25 点)、环保议题 4 票(使用 16 点)、国家经济政策 7 票(使用 49 点)。

在国家经济政策中,他所花费的 49 点影响力,并不会直接等同于 49 个人的 1 点,而是 49 平方根「减弱」后的 7 票结果。也就是说,当某个人想要在一场投票中,发出更强烈的意见时,就要花费平方倍的成本。当它应用在较小众的社会议题时,那些真正关心的热血少数才得以用选票抗衡冷淡的多数,同时又能避免一次大量灌票的极端结果。

「用越多,每单位成本越高」的概念,其实也早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,例如台电的「用电级距算法」:总用电量越高,每一度电的费用就越贵。

这套制度不但能让公民更客制化的表达意见、更自由的分配权力,也能帮助我们集中时间及精力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议题;当大众对不同议题的关注程度能更具体展现时,自然也会更愿意参与公共事务,进而更谨慎使用自己的权力。

为何「平方投票法」更应该从「区块链社群」开始实验?

平方投票法在理论上,似乎真的能优化目前的民主制度,但实际上仍缺乏了足够多实际应用的研究结果。

如果我们直接冒然改变现实生活的投票规则,可能又会遇到许多的前提限制,例如,要先找到一群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的人、这场投票的结果会有实质的影响、或是群体间要有足够的共同利益关係、成员彼此需要有某种共识但同时又关注不同的议题、从投票到结果执行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及成本。

因此,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或公共事务,区块链社群的以下特点,或许更适合作为一种「小型社会」的实验範本:

1.共同利益:大部分社群成员,其实都是基于某种共同利益聚集在一起的,例如都持有某种货币或NFT,因此会更在乎群体未来的发展,而非个人利益

2.主动聚集的群体:社群成员是自己主动选择加入,群体中,在乎公共事务的人的比例会更高

3.高效率执行、低成本:透过智能合约,可以在一些投票中自动执行社群成员的投票的结果,能大幅度减少行政流程的时间及成本

4.资料透明且不可篡改:在链上进行的投票,过程及结果都可以是公开透明的,能避免黑箱作业或窜改

5.匿名投票:参与者仅需使用匿名的「钱包地址」,即可进行身份验证来参与投票

目前在区块链社群中,虽然已经有一些类似的投票工具,但使用者的比例依然偏低,普遍大众也对这个概念较陌生。在教育、产品、市场上,应该都还有很大的进步与成长空间。

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正在快速发展,民主制度却停滞不前?

虽然大多的新闻媒体,对区块链的关注都仅限在币价涨跌、元宇宙、庞氏骗局,或是一张价值几千万的 JPG。但同时,它也默默的在政治领域中,发挥了实质影响力,例如有人透过 NFT 的方式,筹措街头抗争的物资资金;有人为被非法拘捕的政治犯,用虚拟货币募款律师费;有人把政府过去隐匿的黑历史,纪录在永存的区块链网路上;又或是像最知名的乌克兰反战捐款。

二十年前,人们只能从报纸或电视上看新闻,如果不满也只能在客厅大骂着,或是得大费周章的跑去街头游行抗议;现在,我们却可以轻鬆的拿起手机,在社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、表达对政府的不满,直接在留言区聚集更多有共识的人。这些现在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运作模式,在二十年前可能都还是无法想像的事情;那么,二十年后又会出现哪些我们现在尚未想像到的政治参与方式呢?

2019年,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众议院已开始使用平方投票法,来表决接下来两年预算案的优先顺序。同年,的总统盃黑客松,则是开始运用平方投票法进行提案票选。

当这种民主模式,逐渐在特定领域被验证出效果后,未来也会开始扩散到一般大众的日常生活,例如社团、学生组织、工会、非营利组织、股东议会等等,最后再进入更大型的社会与政治活动中。而我们目前可以做的,或许就是在区块链社群的「虚拟社会」,开始推行与尝试这样的制度。

参考资料/延伸阅读

A SQUARE VOTE
Democracy Earth
Quadratic Voting in Blockchain Governance
Quadratic Payments: A Primer
公民叮Youtube《民主新选择?平方投票法!》
区块势《平方投票法:票票不等值的公平投票》
商周专栏:「平方投票法」与「共有自评税」
Kevin Lin《平方投票法 Quadratic Voting》
RadicalxChange 基金会
Gitcoin 开源软体捐款平台
激进市场:战胜不平等、经济停滞与政治动荡的全新市场设计(第二章|激进的民主制度)

标签: 平方投票法   pupupupuisla